作为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政府有关部门非常重视设计产业,也很重视这次室内设计文化节。由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倾力主办的室内设计文化节在全国的影响很大,不少城市的设计师都很关注,甚至成了当地城市的热门话题,相当一部分设计师希望来深圳参加这个活动。

  据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副会长赵庆祥介绍,文化节期间举办的第二届亚太建筑与室内设计高峰论坛,将邀请一些国际上有影响的、水平一流的高端设计师来深圳。许多知名设计师表示,相信本届文化节,将有更高的水平和创意,一定能完美展现深圳室内设计师的高水平。

  在2006中国(深圳)第二届室内设计文化节将于7月隆重登场的消息公布后,随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化节组委会新闻中心记者就此对一些深圳知名设计师进行了专访。面对市政府建设“设计之都”的举措,他们表示,依托深圳室内设计师勤奋机敏、追求进取的精神,一定能实现深圳室内设计新的突破、新的提高、让深圳成为名副其实的“设计之都”。

  深圳市假日东方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洪忠轩

  2003年度中国“最佳室内设计师奖”唯一获得者;2004、2005年度中国国际饭店业博览会“最佳饭店设计师”奖;IAID最具影响力中青年设计师;连续三年获国家级设计大奖赛一等奖和金奖。2005年获邀赴美国波士顿举办作品展览,是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商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的全国负责人。作为最追求创意和原创的酒店设计师之一,其作品涵盖凯宾斯基、马哥孛罗、假日、锦江等酒店,以其在酒店建筑设计和室内文化营造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成就,成功出版了《洪忠轩酒店文化与设计营销》和《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精品系列•洪忠轩室内外设计》 等个人专集。

  深圳深港建设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曹成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系,以作品“高华眼镜厂装饰及配套工程”荣获2002年度金鹏奖、以“西安阿标鲍鱼装饰及配套工程”荣获2003年度金鹏奖,深圳市第六界装饰设计作品一等奖;荣获2004年度亚太室内设计大奖,入围2005亚洲风尚设计大赛决赛;以“大南玉龙雪山高尔夫会所装饰及配套工程”入围2005年亚洲风尚设计大赛决赛。荣获2004年度壹级优秀项目经理称号;被选为2004年度现代装饰(国际)设计传媒奖优秀设计师。所设计的作品曾多次在《现代装饰》、《hinge》等专业杂志上刊出。

  尚格国际•刘波室内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刘波

  中国建设部建筑装饰协会专家 、中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深圳室内设计师协会(SAID)常务理事、深圳市政府建筑装饰行业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其顶级酒店成功设计实例颇多,屡获酒店设计大奖。2002年其领导的公司更被英国《世界建筑》评为“世界室内设计事务所100强”。擅长处理复杂空间,设计风格稳健而富于变化,在色彩和造型处理上得天独厚。曾连续两年在“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赛”获酒店类别三项奖,为中国设计师在亚太地区酒店类别独此殊荣。能从顶级酒店设计领域里辟出一份天地,成为国内设计酒店的先驱及高级酒店设计潮流的带领者,可见其在业界的实力。

  Leo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办事处总经理 杨耿

  高级室内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终身会员,深圳室内设计师协会(SAID)理事。从业十多年,参与和主持众多大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在酒店和旅游项目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多项作品和论文发表于《中国室内设计年刊》及《建筑学报》等专业刊物。

  Leo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办事处总设计总监 杜卫青

  高级室内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终身会员,深圳室内设计师协会(SAID)理事。毕业十多年,除从事室内设计外,还广泛涉足于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等领域,多次赴国外考察,专业知识面广,对酒店和教育建筑有深入的研究,多项作品入选《中国室内设计年刊》第三、四、五期。

  加拿大毕路德国际•北京毕路德建筑顾记者有限公司董事 刘红蕾

  加拿大注册室内设计师,作为加拿大室内设计师,刘红蕾同几家多伦多著名的室内设计公司合作过,其中有世界著名的Vobu Pushelberg和II By IV等,擅长把创造天赋、敏感的欣赏力和在中国与加拿大的长时间工作经验相结合,以强烈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敬业精神,得到了很多高端客户的信任。

  深圳市逸人环境设计公司设计总监 林崇刚

  高级室内建筑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SAID)常务理事。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校设计院从事建筑与室内设计工作,同时兼任部分教学工作,后在在深圳市设计总院四院担任主任设计师,并成立深圳市圳皖装饰设计公司。主要工程有:深圳市邮电大厦大厅设计、深圳市科技大厦的大厅设计、中航苑逍津酒楼大堂设计、深圳市微菜馆大堂设计与施工、深圳市汇雅苑样板房设计与施工、深圳市益田花园雅意居样板房设计与施工、罗浮山宾馆设计与施工、金山办公室装饰设计与施工等。

  深圳市中建南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饶保华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会员、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联盟IFI专业会员。毕业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曾任深圳海外装饰工程公司设计部经理、深圳晶宫设计装饰工程公司设计部经理,现任深圳市中建南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设计师。荣获2005年中国饭店装饰设计大赛最佳酒店客房设计大奖获得者、2006年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荣誉称号。

  记者:在政府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创建“设计之都”的大背景下,您认为室内设计文化节独特魅力在哪里?对于‘把文化节打造成为“设计之都”的一张名片’这句话您有什么看法?

  刘波:室内设计文化节是深圳以及全国设计师的节日,室内设计师协会只有在深圳,才拥有如此广阔的舞台来展示自己,这是设计师的荣幸。在设计师协会的参与和推动下,将室内设计文化节打造成“设计之都”的一张名片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曹成:这张“名片”应该面向全国优秀设计师和相关行业精英发放。

  杨耿:室内设计文化节的魅力在于她第一次以如此形象、具体的方式把室内设计师与公众的距离拉得如此之近,使公众得以全面地了解室内设计师的工作,而室内设计师则可以通过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作品来宣传自己的理念,提高公众在室内设计方面的审美意识。“文化节”要想成为“设计之都”的一张有特色的名片,应坚持以向公众宣传室内设计文化、提高社会审美素质为已任,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及发展。

  洪忠轩:室内设计文化节的独特魅力在于市政和社团以及媒体都空前高度关注,并且非常有创意地选择在园博园举行,有意识地让市民参与互动,这有利于在民众中加强认知。对于“把文化节打造成设计之都的一张名片”,我认为想法很好,但展览形式还应改进,传统的图片式展示只会使室内设计沦为“装饰城”。所以设计应有的文化和魅力未能充分体现,还应将展览演变到实物装置展览,这样才具有思想内涵和视觉冲击力,那时候才能真正走上国际舞台,代表深圳的一张名片。

  杜卫青:室内设计文化节提供一个平台,使室内设计师得以直接向大众展示自己的工作与理念,也能直接倾听大众的反馈,使设计师的作品不再曲高和寡。文化节应坚持自己的特色,避免与其他城市的类似活动雷同。

  林崇刚:室内设计文化节独特魅力在于引领设计潮流,传播设计文化,宣传“设计之都”。创建“设计之都”需要各方力量来推动,如政府有力的支持,协会的得力组织,设计师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室内设计文化节作为室内设计文化的一面旗帜,对“设计之都”的宣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饶保华:室内设计行业一直以来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所以,政府实施的“文化立市”战略创建“设计之都”的思路对推动深圳的室内设计行业产业化和规范化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室内设计文化节正是这个战略的具体行动,相信在政府的切实支持和业界的切实参与下,将会成为一张有吸引力的名片。

  记者:中央提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深圳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口号,您认为室内设计师应该怎样响应政府的这些号召?

  洪忠轩:关于这些概念可以讲都是基于1998年英国出台了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将设计创新推向了国家的至高战略位置,在伦敦“创意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为5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年营业额超过了210亿英镑(约376亿美元)。在美国硅谷到华尔街流传着一句话,“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 亚洲国家韩国打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标语。深圳能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设计之都”说明政府领导具有极高前瞻性,这是深圳人可喜之事。设计的范围较广,包含软件和程序等的开发。对于建筑和室内设计来说,起带动作用的还是房地产业,设计师应着眼于协助政府、提高人民生活素质和精神文化层次。

  刘波:“建设创新型城市”显示了政府的决心,一个城市,只有抓住创意产业,才有发展的出路,因为创意产业是其它产业发展的根本和支点,它可以撬动其它相关行业成倍的发展,起到“以一当十”的神奇作用。

  曹成:好的设计能够被淋漓尽致的实现——就是设计师的根本响应。

  杨耿:作为室内设计师,应时刻关注技术、人文、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去,同时也应注重在诸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行为心理、传统文化的创新等领域的调查与研究,以期在设计作品中有所突破。

  杜卫青:作为设计师,应关注环境与人的关系,加强可持续发展与人类行为环境方面的研究,并在设计中加以运用,以创造出全新的设计理念。

  饶保华:真正以“设计师”的要求对待自己的工作,创作出尽量多的室内设计作品就是最有效的响应。

  记者:“全国装饰看广东,广东装饰看深圳”。请谈谈您对这句话的客观评价,您认为面对迅速崛起的京沪兵团,深圳应当如何作为?而在潮起云涌的国际竞争中,中国设计缺什么?

  洪忠轩:“全国装饰看广东,广东装饰看深圳。”这句话在中国装饰界20年来是一句通用俗语,也是受全国所认同的。但现今,如果还把设计看成就是“装饰”那就不能与时俱进了。至于京沪兵团在室内设计领域还较松散,个性较强,缺少深圳设计师们的合作精神和协调精神,各自为营,所以深圳最有利的还是做好团队精神。与国际竞争比较,中国缺设计时间,即创作周期。中国以十年的速度去追赶国际发达国家100年的发展历程,多少较仓促,不利于好作品的诞生。另外原创作品较少,大家copy思想行为还较多,所以缺乏能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份量的作品。

  刘波:深圳在全国装饰行业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设计起的作用却是决定性的。只有重视设计、尊重设计、发展设计,才能保持装饰行业的整体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中国设计缺什么?很显然,中国缺乏自己的名师、名设计,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曹成:这句话目前可能面对“施工”的成分多一些。深圳先前的优势正在消退,作为深圳的设计师更应该抛开这种早期的说法,抱着一种“平和”与“执着”的心态去参与竞图。设计应在“独创性”与“工艺性”上下功夫。

  杨耿:这句话是对此前全国装饰现状的评价,是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产物。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京沪在开放度和国际化方面已不比深圳落后,而文化底蕴却比深圳厚重,深圳要保持领先,应优化产业环境,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的培训,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并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从学习、消化到创新,并在国际设计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

  刘红蕾:深圳的室内设计,由于地区文化和市场的局限性,无法迅速向高端纵深方向发展,过于务实和急功近利使深圳的室内设计缺乏深度。在近年的实践中,渐渐落后于北京、上海的一些高端产品,深圳的室内设计应努力寻求自己的特色和方向。在国际竞争中,中国的室内设计师缺乏实际执行的经验,效果图能让室内设计师中标,但无法产生国际水平的好设计。

  林崇刚:这句话既是大家对广东和深圳的装饰设计及工程质量的肯定,对广东和深圳设计师们的鼓励与鞭策。客观地说,广东尤其是深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确实对装饰行业做了很大贡献,但这几年上海、北京等城市装饰业迅速成长,也涌现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设计师,深圳的设计师们必须加倍努力,方可不落伍。

  饶保华:这句话过去是事实,现在仍然是事实。随着内地装饰行业的发展,不仅迅速崛起了京沪兵团,其它地区也涌现了许多优秀设计师,深圳在装饰行业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同时拥有机制化优势和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些优势是其它地区不完全具备的。俗话说“水涨船高”,全国装饰行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深圳的装饰行业会因“外力”和“内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记者:作为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您认为政府可以在哪些方面为室内设计业的发展提供一些便利条件?而作为企业,可以从哪些方面为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洪忠轩:政府扶持创意产业是好事。政府如果要扶持室内设计产业,那就得看各个层面对室内设计的认识,我认为城市规划的最具体表现是建筑和设施,但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室内的使用。所以,从“室内—建筑—规划”反过来推证,并从室内放射到规划,这样建出来使用的建筑功能合理,具有持续发展性能。从而避免重复规划、重复建筑,广义上可节省国家建设用地,满足民众的长远需求。如果把室内设计理解为一般的家庭装修,那就差异太大了。如果政府想扶持室内设计,就得扶持纯专业室内设计企业和设计师,可能从创业园建设或税收优待,以及鼓励推广措施上提供便利条件是最有效办法。作为设计企业可以从协助政府的共益事业上作贡献,可以免费或低费设计公益区域。

  曹成:政府及响应主管机构应在“设计取费规范”和“设计咨询平台”及“设计竞标的规范”给予完善。而作为设计公司,我们认为实现设计得到真正的、广泛的社会认可就是一种贡献。

  杨耿:政府应在诸如税收、公司注册、吸引人才等产业环境方面给予优惠。同时应在教育方面建设一个全国一流的室内设计专业学科,为深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而作为企业,应在注重经济效益之余,更多地在行业自律、公众审美素质的培养和设计精品的意识方面承担起社会责任。

  刘红蕾:政府应加大在室内设计作品的宣传,尽量不鼓励在选择设计团队中的招标过程,免除现行的设计资质,取代以设计师的个人注册制。作为企业,我们应尽量树立室内设计的专业化形象,不参加投标,不急功近利的追求项目。

  饶保华:室内设计行业一直以来基本上是无序发展状态,而完善的政策法规、规范的行业行为是实现产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主导制订和完善机关的政策法规,以此实现行业行为的规范,这就是政府对装饰行业最有效的支持。另外,深圳的装饰行业,尤其是室内设计行业缺乏与深圳的地位相匹配的理论与学术研究气氛,在这个方面希望政府能有所作为以推动局面的改善。作为装饰企业,科学地发展和管理好企业就是对行业发展最大的贡献。

  记者:室内设计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到多方面的学科,与科学文化的联系十分密切,请您谈谈设计与文化的关系?室内设计应该如何实现创造美感与传承文化的功能?

  洪忠轩:室内设计确实是一种技术和艺术结合的文化产业结构,就智能设施这一方面足以进入科技创新的范畴,至于文化与设计方面则更紧密,人的一生8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40%的时间在床上度过,所以室内条件的优劣和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各种情绪和精神状况。室内设计的空间创意不同于简单的平面创作,它将人的时间动线定为第四轴,把一帧帧看似平常的画面串联成一个奇迹整体,它熏陶着人的视觉和精神,并需要接受人们最苛刻的长时间检验和苛刻的评价!室内设计应从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要来设计,设计师也有责任帮助使用者提高审美和生活情趣。创意设计者的本质是为生存提供更多可能,当生存因此而上升到有意义的生活,这便宣告设计的“永生”,同时文化才能得以传承。

  刘波:设计与文化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水平决定了设计的水平,从这一点上来说,强势的文化才能有强势的设计。在中国,目前的现状是: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的自信心不够,我们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像美国文化、好莱坞大片那样强势推入到全世界。但是我们应该对自身的本民族的文化怀有一些最基本的敬意和起码的信心、这才是一个成熟和大气的态度,不卑不亢,不盲目崇拜,也不妄自菲薄。对于设计师如何实现创造美感及传成文化的功能,关键在于设计师。每个作品的背后,起决定因素的是人,只有设计师自己有文化,作品才能有文化,同理,设计师对中国文化有了自信,作品才能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欣赏和热爱。所以,提高设计师的文化修养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当务之急。

  曹成:设计的根源是文化,实现的是功能,设计的“说法”和“依据”若无来源于文化,不是抄袭便是拼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

  杜卫青:室内设计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比较直观与普及的体现,技术的发展为室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与可能性。因此我们设计中应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吸收并发展传统文化,使设计作品反映了当代的审美情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刘红蕾:设计是特定生活方式的物化。室内设计除满足功能上的需要外还作为使用者体验文化氛围的一个媒介。优秀的设计应该如同一步优秀的小说、电影或戏剧。当使用者走在其中时,设计环境围绕着使用者在展开,使每一个空间的体验者都能领会到自己是故事情节的一部分。

  林崇刚:没有文化艺术内涵的设计一个空洞的设计,少了设计艺术的文化也是一个不完整的文化。室内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通过独特的空间艺术和设计语言符号创造了美,传承了美。

  饶保华:室内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所以需要艺术修养,而只有文化的积淀才可能有艺术修养。很遗憾,多年以来,偏颇的教育方式和文化价值观 使绝大多数年轻一代丧失了应有的民族文化积淀,更何谈艺术修养。在设计中根植于民族文化,结合现代生活方式是实现创造美感与传承文化的关键所在。

  记者:室内设计的发展,不仅关系着社会人文环境建设,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您认为室内设计行业当前面临哪些记者题?如何加以有效解决?

  洪忠轩:室内设计关系着人文环境的设定,也确实联系着千家万户,但当前室内设计层次高低差异极大,从设计收费上看,高的已达每平方米2000多元,低的不值每平方米20元,甚至免费都有发生。这些取决于设计师自身的价值和服务观,只能由市场来决定价值,相关部门的定价很难起实质作用,设计者应以生活者或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将高尚的文化和艺术以及技术带给需求方。

  刘波:室内设计行业面临的最大记者题是认识记者题,是身份确认的记者题。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大力扶持和培育设计这一创意产业,在观念上与国际接轨,区别对待设计与施工,给设计师、设计公司以实在的便利和鼓励,名正则言顺。而不是以管装饰包工头的管理模式去管理这一人才密集型的新兴行业。

  曹成:目前设计行业面临的记者题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份较为完善的设计由于业主的种种原因被动地修改直到扭曲,设计师缺乏足够的技巧与耐心甚至信心取说服业主;2、设计由于与施工脱节,而施工方从利益角度出发,不能很好地实现设计;3、拿来主义较多,缺乏独创;4、大量又扎实美术功底的设计师缺乏建筑基础;5、设计取费偏低。有效的方法:1、独创品牌,保持个性,声誉第一,利益第二;2、政府及主管部门机构完善规范,保障设计师利益。

  刘红蕾:室内设计行业面临的记者题:其一,缺少专业设计公司及有专业精神的设计公司。绝大部分室内设计由室内施工公司完成,缺乏基本的设计施工分离,无法保证设计及施工质量。其二,管理部门的导向在过于偏重方案投标,少有设计师真正关心及执行一个好的设计想法,设计应是设计师与业主沟通的结果,不是投标结果。

  饶保华:室内设计行业当前面临的记者题主要有几个方面:设计行业不规范,较散乱;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抄袭现象较为严重;环境保护设计方面意识淡薄;创新精神不够;对技术规范注意不够等等。关于这些记者题,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予以解决:加强室内设计规范的制定;对设计抄袭现象加以重罚;加强行业协会的监督、协调与引导作用。

  记者:从专业的设计师角度看,您觉得应该怎样向广大市民普及室内设计文化?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设计师本身应该如何引导民众关注设计师及其作品的价值?

  洪忠轩:政府、行业协会、设计师有责任提高人民的生活条件,如要引导民众的参与和认知,最好抛弃理论式和教学式的方法,而应娱乐性的或具有参与性的方法才能引发人们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促进设计价值的认同。

  曹成:将“设计”形成“成品”去由社会评说。

  杨耿:除了文化节等形式外,普及设计文化,提高市民审美素质更是一个长久与潜移默化的过程,作为设计师与业主,应提高精品意识,使我们的环境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日用品,都是充满美感的精品,而政府与行业协会则应肩负起宣传的责任。

  杜卫青:政府、行业协会与设计师应联合起来,除文化节外,还应更多的举办形式灵活多变,规模较小的展览、宣传、研讨会等活动,使市民能经常性地受到普及设计文化的熏陶。

  刘红蕾:首先要宣传设计是一种文化现象,在现代创意型社会中,设计是无所不在的。其次是要强调设计的作品是完成的空间环境,不是效果图。一个好的设计师应是能够完成并达到最终效果的艺术家、工程师。再次要宣传提高公众对设计的欣赏品味,增加对成功的设计作品的曝光。

  饶保华:“设计创造效益”这句话得到了市场的印证,使更多人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并使这句话深入人心,即引导民众关注设计师及其作品的价值。

  记者: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由于设计人才比较特殊,对创意思维、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相对而言,设计人才培养比较复杂,作为资深设计师,请您就本届文化节推出的人才交流会谈谈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洪忠轩:人才的素质非常关键,设计者的素质和眼界如果低于设计方,根本谈不上设计的价值存在,所以设计人才的争夺基本在于素质人员方面的争夺,企业内部留住人才更是关键,留住人才就需要好的待遇,好的前景,还要不断培训和提高人员素质,在管理上应懂得重视人才,才能留住人才。

  曹成:在实践的过程中,让每一位设计师都由参与感与成就感,用团队精神及自己对设计的真正投入赢得相互间的尊重。

  林崇刚:从本届室内设计文化节的人才交流会可以看出深圳需要大量的优秀设计师。关于优秀设计师的培养,首先,需要一块好的土壤,比如建一所设计类院校,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大师授课,其次,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发挥各自作用,营造设计艺术的大环境。要想留住人才,仅靠引进是不够的,从长计议,一定要自己培养。

  饶保华:深圳的室内设计行业有良好的土壤和内部机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欠缺的是理论和学术气氛,要知道人即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我认为现阶段最需要的是培养这种气氛。

  记者:您怎么看待深圳未来的室内装饰设计市场,发展趋势怎样?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洪忠轩:深圳未来的室内设计市场发展趋势应该还是在于全国市场,更长远的市场可能会渗透到亚、非一些国家,整体来说势头还是很迅速的,而且质量和文化层次将再度提高。深圳区域的创意和设计在于社会各领域也都在发生,这些产业生产着对整个经济、社会和人群越来越重要的东西,而创意非凡的商业、居住、办公综合体建筑正是见证这个时代的最佳符号。深圳和其它各界人士正是这种符号的主要描绘者。

  曹成:深圳室内设计面临两个夹攻:一方是内地的强势崛起,一方是港台的深厚功底,我们只能警醒,对每个案子,尽可能地独辟蹊径,慎之又慎。

  杜卫青:深圳未来的设计市场一定会更多,但同时也面临着其他城市的设计师更激烈的竞争,因此我们首先应保持群体优势,牢牢树立设计之都的地位,再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经验,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饶保华:最近几年的室内装饰设计市场发展很快,尤其是酒店类大型项目很多,但繁荣背后也隐藏了危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些项目会大量萎缩,而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酒店改造项目。众所周知,改建项目设计难度远大于新建项目。所以,练好内功极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室内设计行业的萎缩和洗牌。